别输在起跑线!河蟹脱好第一壳马虎不得!
更新时间:2022-01-27 23:25:00 点击次数:
随着河蟹养殖的迅速发展,养殖技术日新月异,每亩池塘放苗数量不断增加,追求大规格和高产量的欲望更加迫切。但是,从近几年的养殖结果来看,低回捕一直困扰着每一位养殖户,平均回捕率一般维持在50%至60%的水平。分析其原因有很多,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以科学为依据,坚持细节管理,提高成活率,降低养殖风险。
从放苗之日起,我们就必须根据河蟹的生理和生长特性,像自己孩子一样精心呵护,科学管理。尤其是蟹苗放养后第一次脱壳的好坏,决定了整个养殖的成功与否。
特别提醒:
今年蟹苗在越冬期遇上暖冬,蟹苗未进入休眠,一直处于生长期。新陈代谢比寒冬快,摄食期延长。所以苗种规格普遍较大,进入蟹塘新环境后,因水位浅、透明度高、温差大以及药残的影响,基本不隐居,导致应激性转塘乃至上岸的现象普遍存在。同时也因为上述暖冬的原因,蟹苗因积温高、多生长、多营养。放苗早的池塘会出现蜕壳提前。
面对这些不利因素,我们一定要高度关注,做好每一个细节的管理。
1、放苗前后科学解毒、勤肥水并多栽水草(密切关注水草长势和虫害)。
2、蟹苗放进成养塘一段时间后,已适应了新的环境,摄食基本正常,此时气温的回暖使水体中致病菌也快速滋生,直接威胁一些亚健康和已带菌的蟹苗,一旦被感染,第一次脱壳时就会死亡,严重影响回捕率。鉴于这种情况,在蟹苗进塘7~10天后,用生物制剂(适菌旺)或百安威进行抑菌或杀菌处理,以防感染。
3、在预防工作完成后,就必须考虑对蟹苗强化营养,补充能量。由于冬季蟹苗在高密度、低溶氧的苗塘中,吃料活动少,饲料蛋白低,体能代谢慢,肝胰腺负担小,而进入成蟹塘后,环境变好,开口饲料都是高蛋白,给河蟹造成功能性的营养失衡,不利于河蟹的消化吸收和肝胰腺的发育生长。所以,河蟹下塘后可以先投喂一段时间的鱼,满足河蟹的适口性和营养需求;坚持拌料投喂,提高诱食和营养的全面性,辅助河蟹的消化吸收(酵素动力,保肝灵+活性蒜宝+活力素)。
4、河蟹日常吃料的营养环节完善后,在清明前后河蟹就要脱第一壳。此时,应分两次泼洒水溶性好的钙(离子对钙+利安多维),当发现个别小规格河蟹脱壳时泼洒一次,以增加水体钙离子浓度,刺激整齐脱壳;当发现多数大规格河蟹脱壳时再泼洒一次,以稳定水环境,加快钙的吸收,帮助硬壳,缩短硬化时间。河蟹如果都能安全脱完第一壳,对后期的回捕率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因此,一壳期间尽量不要杀青苔,不要杀虫,不要使用刺激性大的水产药品,给河蟹一个安全、稳定、生物量丰富的水体环境。
(作者:海南卓越技术服务部-傅太康)
上一篇:暂无 下一篇: 蟹塘肥水的经验分享 返回列表